臺灣100專案介紹
陳怡蓉 臺北市內湖高中教師

SDGstory 世界說書人:在地關懷,全球連動


課程發想來自於接觸 SDGs 議題後,發現台灣在地有許多致力於永續議題的人物故事,於是思考,是否能藉由一門課程,讓我們在地的學生也能認識這些故事,用英語說出這些永續好故事,並從探究過程中得到啟發。透過英語選修課程,結合學校新課綱的學生圖像與願景,發揮表達力與關懷力的素養,證明「語言」力量也能撼動人心帶來不可小覷的改變與影響力。

透過說出他們的故事,並搭建一座橋樑,讓更多人知道這些 SDGs 英雄們在做的事,讓人們透過故事產生設身處境的同理心與關懷力,並能產生像漣漪效應般的啟發,進而促發更多行動改變,產生行動力!我們相信,語言與故事同樣具有感染力,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力量來改變世界!讓語言發揮真實情境的運用,讓議題與真實世界有感串連!


專案具體內容:

Steve Jobs 曾說:「這世上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說故事的人,他會為下個世代定義願景、價值與行動。」 我們希望能發揮團隊的特質『一群喜歡說故事的人』,我們結合英語選修課程,發揮表達力與關懷力的素養,證明「語言」力量也能撼動人心帶來不可小覷的改變與影響力。

透過探究相關 SDGs 的議題,並從中發掘在地的 SDGs 英雄們或先行者們,將他們的暖心故事說出來寫下來!因為故事具有吸引人心與感動人心的力量,透過說出他們的故事,並搭建一座橋樑,讓更多人知道這些 SDGs 英雄們在做的事,讓人們透過故事產生設身處境的同理心與關懷力,並能產生像漣漪效應般的啟發,進而促發更多行動改變,產生行動力!

我們相信,語言與故事同樣具有感染力,我們可以運用這樣的力量來改變世界,希望結合「英語」以及「SDGs」兩種「世界語言」,連結世界與台灣:用英語故事寫作來撰寫報導這些在地故事與 SDGs 英雄們,並邀請國內外學校的學生與我們一同參與這個計畫,互相交換彼此的在地故事,共創一個共享平台,讓這些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甚至能被世界各地看見,發揮故事的影響力,從一個分享故事的行動帶來更多的啟發與如同蝴蝶效應般的行動改變!

透過這樣特別的行動,學生除了自己從中獲得感動外,更化身為「行動催化啟發者」,透過說出這些台灣在地的永續故事,感動身邊的人、在地的人們、甚至是國外世界各地都能共襄盛舉,一起交換故事一起讀這些故事,從故事中大家能更深切感受到議題與融入真實情境,並且從這些在地 SDGs 英雄們的行動善舉中,獲取可以展開自己的行動與支持英雄們的啟發,一起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以下為我們的行動說明:

【英文故事寫作練習】

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英文故事寫作技巧教學,認識故事的結構與元素,如何寫出好的故事,包括 Exposition, 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 Resolution 的結構情節敘述,以及運用 5W1H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how)來擬出故事設定,透過大量的練習來精進我們團隊的英文故事撰寫,透過每一次課程的討論與來回分析修正與回饋,讓自己可以達成目標寫出 SDGs 的在地人物故事,把溫暖的好故事說給全世界。

【SDGs 議題探究】

透過老師在課程的引導,我們透過資料的閱讀認識 SDGs 目標 2 消除飢餓的議題與重要性,並利用 4F(Fact, Feeling, Finding, Future)反思議題,以及從食物供應鏈的角度認識食物浪費的問題。此外,我們也與「安得烈食物銀行」合作,邀請他們到課堂上來與我們分享食物銀行的運作與理念;我們也進行了兩次的實地參訪,一次是去台灣博物館參觀展覽「永續年夜飯」,透過展區介紹,讓我們更理解食物從產地到使用,以及更多食物永續方面的議題。

另一次,則是實際去台北市南機場社區的食物銀行,拜訪與訪查搜集資料,從中更理解他們運用各種機制與方案,如食享冰箱、長者共餐、食物銀行點數兌換、續食餐廳等,不僅解決剩食議題,更協助該區的獨居長者與中低收入戶弱勢居民。我們也決定以此為故事報導主題,製作多媒體故事專題。

【SDGs 故事專題製作】

透過實地參訪的經驗以及利用網站搜尋相關資料,每一組成員選定聚焦南機場剩食解決的不同面向,並運用先前所學的故事寫作技巧,根據聚焦的主題發想故事、草擬文章、並與組員們及老師討論加以修正;接著,再利用 Canva 以及 Book Creator 軟體,將故事文字製作成數位形式,透過分鏡、排版、美編、設計、旁白錄音等好幾週的準備與努力,來回修正與製作,融入專題探究的元素、與故事寫作技巧的運用等等,完成數位英文故事專題,逐步達成預定目標,將故事推廣給世界,用語言影響力傳遞善意與溫暖的種子。

【故事成果交流與世界影響力】

學生在一開始,先透過製作電子英文數位繪本,介紹南機場地區的永續麵包機故事,透過麵包機給予需要食物資源的人而做到永續。而在期末專題的部分,邀請國外夥伴學校一起參與,進行交流永續故事專題,包括印度德里的 Maharaja Agarsain Public School, Ashok Vihar, Delhi 學校學生,也一同針對此主題,報導他們在「SDG2 消除飢餓」議題上的發現與研究,說出這些當地印度的機構與續食計畫的善意故事與理念,而我們雙方也一起互相給予彼此回饋。

此外,我們在校內辦理成果發表會,讓各組學生報告每一段故事的創作理念與想法,並錄製成影片,這些影片連同我們所製作的共七部作品故事,加上國外學生的故事作品,一同彙整製作成網站發布,讓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可以看見,我們也持續邀請國內幾所國高中小學生、以及來自國外包含美國、印度、法國的中小學生們,一起給予留言回饋,將影響力持續擴散!

【永續效益與啟發】

在故事專題完成後,學生自己也從中有更多行動啟發,於是讓學生先省思自我,寫下生活中我們可以做起的「行動宣言」,也因此啟發師生在校園裡推動公益義賣的活動!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行設計倡導「SDG2 消除飢餓」的文宣標語,再次結合語言力的發想與應用,並將標語設計印製在環保餐具盒蓋上,製成文創商品進行義賣活動,並在校園設置攤位進行義賣活動,號召全校師生一同來響應,義賣近百組的環保餐具商品,所得最終也全數捐贈給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將善意持續化為行動!



成果與效益:

一、整學期的學期成果與國內外交流的過程,都彙整成網站平台進行共享與永續交流,讓成果得以利用數位方式記錄傳遞與持續發揮效益。

二、在故事專題完成後,學生自己也從中有更多行動啟發,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行設計倡導「SDG2 消除飢餓」的文宣標語,再次結合語言力的發想與應用,並將標語設計印製在環保餐具盒蓋上,製成文創商品進行義賣活動,義賣近百組的環保餐具商品所得最終也全數捐贈給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將善意持續化為行動!

三、故事專題成果完成後也讓學生進行學習素養能力檢核後測(見說明文件補充),根據評測數據分析,學生在「創造力、溝通、公民素養」這三項度,在專題過程中都有明顯的成長與學習,也根據學生的質性回饋,學生認為課程的學習對於英語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有相當大的幫助,練習用英文將想說的故事、以及想傳達的理念能確實呈現,也扣合了課程開設所預設的理念目標。

四、學生對 SDG 的目標二,消除飢餓,有更多面向的理解,學生表示:「其實在這個社會上依舊有很多弱勢,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憐憫,而是溫暖的救助;比起高談闊論,行動其實更為重要」,透過專題課程讓學生對議題更加有感。

五、團隊執行力,透過許多事務需要小組分工合作,學生們練習相互協調以及思考問題解決,並規劃每一次的行動,透過每一次的團隊合作與成長,每位成員都比每一次的自己更勇敢突破挑戰自我!

六、可持續進行的課程規劃。目前本學年 111 年度第二學期進行中的議題,是選定以 SDGs 目標 10 為主題,讓學生探究從性別、貧富、族群、種族等平權主題,發掘在地致力於此的人物故事,一樣讓學生進行專題研究,說出這些在地好故事,並從中讓學生有感學習,啟發行動力量。

七、在行動啟發的方案,創新導入與偏鄉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屏東獅子國中與內獅部落排灣族、南投明潭國中與邵族)合作,讓學生說出部落故事文化,與國外學生交流,讓台北高中生有學習認識多元文化機會,呼應此學期以 SDGs 目標 10 為核心主軸所響應的「多元文化尊重」,讓學生擔任外交文化平權大使,用英文說出這些台灣部落傳說故事,也讓國外學生認識族群文化之美,更把國外交流資源牽線給偏鄉學校一同三方交流,讓學生從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習與行動實踐多元尊重欣賞的理念。

八、預定於期末,讓學生製作此主題的倡議海報標語,並邀請偏鄉的原住民學生,也利用他們的族語繪製相關的宣導平等海報,完成後學校彼此寄送成品交換,張貼於公共空間與校園內,進行交換展示與宣導,讓學生可以利用行動展現支持永續的力量。

九、計畫完成後,一樣發布於專題的網站平台整合,讓更多永續的善意可以被看見被傳承,未來學年並持續廣邀各縣市與各國學校來參與 SDGs 世界說書人計畫,讓有感學習與行動的影響力能持續綿延下去。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本課程的專題網站平台觸及影響力已超過 2,000 人次,來自法國、美國、日本、越南等各地,新學期也廣邀各地教師持續一起合作,包括南韓、越南、日本等各國的學校一起參與此計畫。

二、由於此課程不斷研發與滾動式修正,讓課程具有可複製性,以供各地學校可一同加入,將課程理念無私分享,將有感學習的精神擴散出去,透過社群管道力邀全台有興趣的師生一同參與,例如嘉義永慶高中等,並規劃同步視訊會議可屆時於期末共同舉辦成果發表,成為跨縣市以及甚至跨國的「SDGs 世界說書人」計畫,讓影響力持續擴散發揮!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