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高子珺 新北市中和高中教師

新視界


這是一堂中和高中的選修課,以拍攝剪輯紀錄片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很多學生選修這門課,是受了現在的數位平台例如 Youtube、Tiktok 影響,覺得能拍攝剪輯影片很酷;那的確很酷,那些 youtuber 自己拿著手機攝影機,向全世界網友分享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一切;然而對中和高中的同學們,除了最後拍攝剪輯出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企劃與拍攝過程中,首先可以學習到觀察世界的「心」。

現行教育分科細,以升學為目標的學習,變成教師講述、學生被動吸收,少有機會讓學習與環境連結起來,沒有行動過程,思考便無法茁壯;如果能運用學科中所學到的觀點進行社會觀察,透過「紀錄片」製作,協助學生梳理思考,幫助學生自我定位,調適人己衝突,以紀錄片作為溫和接近社會的媒介,幫助學生能成為「兼具跨境行動學習、人文社會關懷、現代科技素養與國際移動能力之世界公民」。


專案具體內容:

每一週,來自各班的同學聚集在課堂上,以分組團隊的方式,討論紀錄片想要拍什麼。學生用自己的觀點選擇要拍攝的素材,提出一個想法,可以被推翻,也可能衍伸出其他組員的想法;訂下主題素材後,就是繼續挖掘更深入的觀察,寫在劇本或腳本中。老師的角色從單向道的教學,轉變為引導啟發的角色,同學們的想法沒有對錯,唯有去討論、企劃、溝通、實際拍攝……,同學們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將會發現,所受到的震撼與感動,與一個被人所詮釋的世界,完全不同。

學生作品中,有一支影片「籃下青春」,這一支影片的主角是一個籃球校隊同學,採訪這位同學加入籃球隊的原因,並在球隊練習時,跟在一旁用影像記錄球隊與教練的互動,影片中沒有任何煽動誇張的設計,無法重拍、真實記錄,但是看完後,卻能感受球隊大男生們原來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

他們堅持訓練流下的汗水中,蘊含著一種對自己的期待;教練表情嚴肅,卻能感受到教練對球隊球員的用心;球隊同學偶爾的調皮,最後卻是為了給教練一份一筆一畫寫下的感謝卡片,看似粗曠的大男生,卻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並感謝教練的鞭策。影片最後,教練坐在辦公座位處理公務,雖然畫面沒有聲音,但是觀眾卻默默被感動,這支影片不長,除了記錄籃球隊的青春熱血訓練,更表達出沒有明說卻相互牽動的師生之情。

【專案目的:我想透過拍片,讓學生去接觸第一手世界】

教與學在課堂上,界線已經漸漸模糊;學生的學習不該被動,也不該僅限於背頌而陷入對生活麻木的狀態。如果沒有個人的主觀經驗,我們其實活在一個「被人所詮釋的世界」,本課程《我的聲音、我的觀點》,以實作任務為導向,透過紀錄片拍攝,向外觀察世界,向內觀照內心,上課過程帶領師生共同成長。

【創新作法:與生活對話,過程重於結果】

一、教學工具:從課本轉移至生活觀察
從生活事件進行觀察、敘事、反思,深化成個人獨特的觀點。並透過發表與群眾對話。

二、教學方式:從講述轉變成對話
1、引導啟發重於給標準答案:只有學生想法,沒有標準答案。
2、由學生觀點主導記錄並進行素材選擇:對與錯的判斷源自於對事件的不瞭解,鼓勵學生持續挖掘更深入的觀察。
3、建立師生夥伴關係:老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師生互補,創造出更大的思考空間。
4、過程重於結果:任何失敗、不成功都是有意義的,只要在修課的過程給予學生深刻的啟發,對於學生的發展就具有正面幫助,因此不要害怕失敗。

三、評量方式:從紙筆測驗轉變成任務完成
學生必須於修課完成後,繳交紀錄片分組作品,並完成發表。分為「執行度」、「完整度」兩個面向進行評分。

【突然有觀察世界的能力】

從地理課老師的角色出發,108 年開始開設以拍攝紀錄片為主題的選修課程,第一個主題便是「擺接」。很多學生對這個名詞很陌生,但學校所在地與許多學生所居住的地方,其實就是「擺接平原」,在清朝時成形,包括現在的中永和、板橋市、土城等地,並融入許多在地原民種族,多元民族在這個地方生活,交錯、衝突、融合,至今擺接之名已被逐漸遺忘。

以「擺接是家鄉嗎?」為主題,學生們回家詢問長輩、拍下找各種老照片的畫面,阿公阿嬤回想起曾經的歲月,在影片中突然高歌幾句對年輕人來說非常陌生卻又有點熟的旋律歌詞……這些都被學生拍攝下來,剪輯在影片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規劃,學生們集體走訪雜貨店、吃特色小吃、參訪漳州人信仰中心,因為有了準備,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文化表現,讓學生發現,原來我們身邊充滿了多元而包容的內涵,學生在影片中加入了這段話:「我學會了重新觀看生活,好像我突然有了觀察世界的能力。」

隨著課程一年年的滾動式調整,延伸出學生有自己的意見與觀點,提出以自己關懷的流浪動物、以家裡信仰的宗教拜拜、以家裡開店的製香產業、以外籍媽媽台籍爸爸……等為主題,這些原本生活中已經習慣的小事,被做為主題去觀察、分析、訪查並記錄後,學生發現「平凡的小事原來充滿細節與故事」,不僅學到感謝與珍惜,也從期末發表時他人的反應,找到發聲的影響力。



成果與效益:

一、產生興趣與熱情:
中和高中學生盧譽心的回饋──首先謝謝老師這學期的教導,上了這門多元選修課程真的讓我收穫滿滿!這堂課之前我對於紀錄片完全不了解,認為它只是一個記錄事件發生過程的一種管道,並沒有其他想法,但經過短短的幾堂課,我卻發現與我認知的有所不同!它不僅能傳播思想,更能聯繫人與人間的情感,並發揮影響力。讓我們從中學習不同的觀點、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以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其實紀錄片不像表面看來那樣無趣,也許在故事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故事,更應該深入探究並體會那種心境。在這學期的課程中,我尤其喜歡剪輯影片,相較於憑空想像製片過程,我更喜歡自己動手做,嘗試新事物。老師與我們分享的問題,我也認為是應該好好去思考的,像是所為「好學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常常受限於大人們的框架之中,聽話就叫做好?叛逆就是壞?像這種事情我認為是做父母長輩也應該思考的事。

二、自主自動投入與參與:
當課程進行到拍攝實作時,我帶學生到中港國小高美智老師的課堂上進行拍攝。拍攝完畢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中和高中學生黃進陞自發性的用手機的剪輯軟體完成了一支小作品,雖然技巧生澀,但結尾的叩問:「我們心中的那把學習之火還在嗎?」非常震撼!學生的主動學習更令我感動,之後經過剪輯課程的訓練,原始作品修改之後,產出一支 3 分鐘的小作品:學習之火。

三、透過實際操作了解學習項目:
紀錄片傳達人文關懷,鼓勵學生從生活出發,透過親手操作,從拍攝、剪輯過程,體會紀錄片啟發思考的魅力,培養一生受用的綜合能力。

1.中和高中學生丁育翎回饋──紀錄片要求真實,不能演、不能補拍,所以要更慎重看待每一個拍攝與素材剪輯。

2.中和高中學生簡名瑾回饋──這個基本訓練經過內化,不再只用自己的立場思考事情。

四、給予學生更寬廣的視野與接觸:
中和高中學生許芳瑜在成果展上說──我想起我在上紀錄片第一堂課的時候,子珺老師請我們提案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接觸了什麼?高中比起國中是很大的環境轉變,有很多的情緒想要表達出來,只是你沒有辦法去說。在幼稚園升國小的時候,說不出來就會哭會鬧;國小升國中的時候,說不出來就會變得很叛逆;我們現在已經是高中了,我們想用我們自己的聲音,把我們自己的話講出來,我們接觸了什麼?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想要表達什麼?生長在這個年代,其實發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學生的議題、我們的服儀等;還有我們的社會有很多人紛紛站出來,他們用音樂、用作品、用文章表達對社會的關懷,那我們可以做什麼?身為高中生,我們可以為自己付出什麼?我們可以為我們所愛的人付出什麼?有很多事情是大家想改變的,我們的時代已經悄悄的開啟,這就是我們想要來拍紀錄片的原因,非常感謝子珺老師,紀錄片真的是一種非常柔軟、可以關心社會並接觸人心的方式,希望我們的影片能在你們的心中激起一點點小小的火花,為社會帶來一點點改變。



影響力與擴散性:

一、106年8月28日中和高中新課綱研習課程設計與分享,參與人員為學校全體教職員,200人。
二、106年4月30日新北市昂揚計畫培力課程講師,參與人員為新北市各級學校薦派學生,160人
三、106年2月10日中港國小課程設計與研發研習,參與人員為中港國小語文科教師,20人。
四、105年11月25日金陵女中課程設計與研發研習,參與人員為金陵女中國文科教師,10人。
五、105年11月18日金陵女中課程設計與研發研習,參與人員為金陵女中國文科教師,10人。
六、105年9月26日舉辦中和高中紀錄片教學課程裡練說明暨學生作品放映會,參與人員有新北市新聞局局長及主管、中和高中校長及各處室主任、學生家長、台北市紀錄片職業工會代表、校內師生,250人。
七、106~111年每年持續辦理學生成果發表會,111年更將影片製作導入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協助學生完成多元作品。
八、八年的課程經營,共累積出14部學生優秀作品
1、路/親子教養
2、走讀萬華/都市發展
3、一聲一事/產業變遷
4、流浪歸途/環境永續
5、阿公的鹹湯圓/全球化下的離散
6、拜天公/新舊衝擊
7、聲聲不熄/地方文史
8、終結流浪。追隨幸福/環境永續
9、感恩/地方感
10、刻在我心底的聲音/反毒
11、說不出口的故事/多元家庭
12、從零開始的勇氣/多元文化
13、家香/地方產業
14、籃下青春/師生關係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