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00專案介紹
臺北市龍山國中「北極熊怎麼了」跨領域課程團隊

臺北市龍山國中跨領域課程「北極熊怎麼了」


108 課綱實施是臺灣教育方向調整的時機,也是學校檢視方向與調整課程的契機。本團隊審視學生特質需求與大環境變化,認知到學生除部定課程基礎能力外,還需要許多覺察與素養,經過團隊長時間討論規劃後,決定以關懷地球生態為主題來設計課程。

要改善問題,關鍵是要對問題有感,但生態問題複雜,容易取得的網路資訊則良莠不齊。因此,本課程希望使學生先認知問題是變動且交錯關聯的,不存在簡單的答案,課程中以「物種關聯」與「媒體識讀」兩大主題發展,將訊息解讀、自然界中變動與穩定、物種關聯概念於課程中擴散,最後再以「物種搜查隊」任務及桌遊收尾聚焦。更有感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本課程的目標。

專案具體內容:

一段看起來瘦骨嶙峋的北極熊在雪地中覓食的影片,引發人們對於地球暖化的擔憂。當時《國家地理雜誌》說:「這是氣候變遷的真實面貌......」在眾多的討論後,《國家地理雜誌》更新了影片說明,承認當時的語句過於武斷,並表示:「雖然科學已經確認海冰融化與北極熊相繼死亡有密切關聯,但我們無法確認這頭北極熊當時為何處於垂死邊緣。」

「北極熊怎麼了?」課程由此開展,在資訊、知識大量傳遞的時代,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在看見與判斷之間,應該經過哪些思辨的過程,才不至於偏頗?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知識與技能,來處理相關議題,並能應用於未來更深入的探討與行動?

在課程中,學生需先認知到生態問題變動複雜且交錯關聯,課程中以「二氧化碳濃度的改變與穩定」課程為例,讓學生了解如何解讀變動的資訊,再以許多文章與媒體資料閱讀,教導學生判斷資訊可信度,擇取適切的資訊,並能分辨事實與觀點。

應用這些能力,繼而學生搜尋檢視目前大家關心的物種生態問題,舉凡瀕危、外來種侵害以及過多的物種,讓學生以正確的方式篩選閱讀資訊,最後以石虎作為主角,團隊設計了「石虎 who 怕 who」桌遊,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人類與自然間的連結,以及人類的決定是能夠造成影響的。茲將課程單元詳述如下。

【單元一、有圖有真相?】

本單元以各種圖片為課程素材,帶領學生探討不同類型的網路圖片,背後可能隱含的目的、傳遞的訊息或立場,帶領學生思考眼見是否一定為真?需要哪些佐證資訊來判斷?也藉此導引出課程名稱「北極熊怎麼了?」之意義。素材圖片可分為「節日或吸睛趣味照」、「攝影手法或角度引導」、「新聞或社群照片錯誤推論」......等類型。

課程以照片、圖片為發展主體,引導學生從「我看見」開始,發展至「我覺得」、「我疑惑」、「我認為」,探討照片、圖片的呈現效果與弦外之音,並思考不同立場在圖片運用時的操作方式有何異同或目的。

【單元二、二氧化碳的變動與穩定】

自然界的現象總是隨時變動、複雜且相互關連,難以從單一訊息就做出評判的。本單元由「變動與穩定」出發,先帶領學生定義何謂變動,何謂穩定,並引導至圖表觀察與數據解讀;接著以「二氧化碳」為例,探討如何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動與穩定。導入閱讀策略,以畫線、重述、擷取訊息、摘要等策略引導學生拆解文本訊息與圖表概念,理解文章中傳遞的訊息。從訊息中討論如何判斷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動,是屬於週期性正常的變動或是已經發生了改變。

課程實施方式除以圖表、照片、文字提供學生多元訊息外,亦加入變動或穩定立場選擇微辯論,指定學生以小組方式探討及思考,彙集意見後表達,讓學生經歷一次難得的思辨歷程。

【單元三、事實與觀點】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曾以《拒吃魩仔魚》一文,影響了臺灣許多人對於食用魩仔魚的觀念;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繼而以「魩仔魚不是所有魚類的幼苗」為標題,製作宣導資料向民眾告知政府保護漁業資源的作法。課程中,教師以這兩篇立場截然不同的資料提供學生閱讀,並讓學生於閱讀後表達自己在文章影響之後的抉擇,進而以影片、資料帶領學生探討如何辨析資料中的「個人觀點」及「事實描述」,建立學生對於事實與觀點之思考與判斷。
單元四、訊息判斷與解讀

「酸性體質會致癌?」這個數年前已被導正的錯誤觀念,至今大家可能仍有印象。本單元課程中,我們將幾個網站呈現給學生瀏覽閱讀:「酸性體質百病之源,中醫養生—常春月刊」、「活在鹼性,死於酸性—為了你的健康,一定要看!」及「怎樣測試自己是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學生閱讀後,會發現自己部分生活習慣與網站文章中造成「酸性體質」之因素相符;接下來,我們以測試酸鹼性的石蕊試紙、廣用試紙讓學生使用唾液檢測酸鹼性,學生檢測出的結果,可能是偏中性、酸性或鹼性。在過程中,學生若對於網站文章內容全盤接受,會陷入擔憂、焦慮或疑惑的情緒中。最後教師再以引導方式,讓學生瞭解其實「酸性體質會致癌?」屬於錯假訊息,當年的提倡者亦已受到法律制裁,也介紹臺灣訊息查核網站如「MyGoPen」,提供學生訊息查證的正確管道。

此外,我們也提供線上學習單,以網路社群假訊息或假照片,提供查核方式如「Google圖片」搜尋、「MyGoPen」、「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查核網站,請學生嘗試進行查證,完成後請學生將學習成果擴散至父母、祖父母,給予家人事實查核的正確概念及查核技能。

【單元五、物種搜查隊】

本學期課程的表現任務,為「物種搜查隊」單元。

累積了約 8 周的學習,學生對於訊息蒐集、選擇與查核,變動與穩定的概念已有基本瞭解,我們以小組報告的方式,請學生針對不同的動物物種,進行資料的蒐集、彙整,呈現於紙本報告中,再將報告摘要重點至投影片,進行小組口頭報告。分組、製作書面報告、製作投影片、練習報告均於課程時間進行,本期間均於電腦教室上課,提供足夠的資源與協助,讓孩子建立適切的能力。

報告的物種分為北極熊相關及臺灣相關,原則上為瀕危或過多的物種,希望學生在資料統整過程中,探討物種的數量變化、物種間的關聯,並察覺物種與環境間的關係。北極熊相關物種有:北極熊、海豹,臺灣相關物種為:臺灣黑熊、帝雉、櫻花鉤吻鮭、臺灣獼猴、臺灣草鴞、歐亞水獺、荔枝椿象、黑面琵鷺、穿山甲等。由於本學期七年級國文課剛好介紹到石虎,故教師以石虎作為範例,製作範例書面報告及示範投影片,提供學生學習之參考。

學生在製作報告過程中,教師會與學生一同討論報告內容與評量規準,使學生能對於成果目標掌握得宜,進行歷程性的評量。學生分組報告時,其他聽講學生亦針對不同規準進行評分,在自評、他評、教師評量等不同評量來源下,給予學生較為客觀的建議。

【單元六、石虎 who 怕 who 桌遊─談物種關聯】

課程總結收尾階段,我們以團隊開發印製的「石虎 who 怕 who 桌遊」讓學生分組操作,熟悉後進行組內操作。「石虎 who 怕 who 桌遊」中角色有石虎、人類、老鼠、雞等與石虎有關連的物種,在人類、石虎的不同選擇中,會遭遇不同的挑戰與困難,也會導致石虎餓死、老鼠暴增、雞被吃掉等不同結果,因此影響遊戲最終結果。

在遊戲中,希望學生體認到:人類或任何物種的選擇或行為,對於環境或其他物種,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及改變,而改變不見得顯而易見,可能隨著時間演進慢慢發生。遊戲後,我們也會帶領學生回到現實,看看目前臺灣民間與政府,為了石虎保育或其他物種保育實施的相關措施,讓學生更有感。


成果與效益:

本課程自 108 學年度起至今,2020 年 1 月起已持續在本校實施 4 學年度,每年能影響約 150 位學生,讓學生開始有意識覺察媒體訊息可能的真偽或背後的目的,也讓學生了解如何切入複雜議題。透過課程回饋表單問卷,學生回饋他們有以下的獲得與學習:

一、對於新聞報導、媒體訊息或圖片,學生在閱聽過程中增加了思辨的習慣,不再像從前照單全收或是立即轉傳,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思考及探詢其背後的目的,或能試圖以課堂所學辨識或討論其是否為真。在理解複雜議題的過程中,也能夠試著換位思考,或從不同的思考面向或系統思考方式解讀。

二、學生製作報告過程中,對於資料搜尋檢索、訊息篩選歷程有實質的感受,發現網路上的訊息繁瑣且複雜,無論是刊載時間或報導來源,真實性及品質良莠不齊,要從中挑選出可信、可參考的資料,難度其實很高。在「北極熊怎麼了?」課程學習後,實體學會辨識「內容農場」這種來源不明的網站,並能分辨事實與觀點,在資料蒐羅時學到很多。

三、課程表現任務中的書面報告及口頭報告,使學生製作報告的能力精進不少。舉凡是 Google 文件加上簡報共編,或是 Canva 軟體的應用,在老師的指導與同學互相鼓勵、合作下,學生都認為自己有顯著的進步。並能夠將習得的能力遷移至其他學科或課程的報告呈現上。

四、對於環境與物種議題的認知更加有感,了解生態與物種的問題是多方相互關連的複雜議題。在課堂中見到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北極熊,以及臺灣本土的物種石虎、穿山甲、歐亞水獺等物種的介紹,對於牠們目前面臨的狀況更加有感,讓學生對於環境議題更深入理解,並能從石虎桌遊、物種搜查隊報告中體會到,緩解問題的因應方式與未來自身行為及選擇,對於自然環境或其他物種,是真的會產生影響與改變的。


影響力與擴散性:

本課程「北極熊怎麼了」參與臺北市課程計畫審查,獲得優良課程計畫榮譽。此外,課程團隊教師也至桃園跨領域課程輔導團、夢的N次方教師研習臺南場、2023SF(Science Flippers)教師研習年會中分享,影響力從臺北市擴及至其他縣市各領域教師。

此外,「北極熊怎麼了」共備教師團隊討論開發之物種關聯「石虎 Who 怕 Who 桌遊」亦於雲端分享檔案提供有興趣的教師下載運用。


相關連結:

img
Copyright© 2023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